每经记者 刘艳美 每经编辑 杨欢
图片来源:东莞发布
近日,在建中的东莞地铁1号线引发关注。
5月21日,东莞发展控股有限公司(下称“东莞控股”)发布公告称,同意1号线建设公司与东莞市轨道交通局解除《东莞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PPP改造项目PPP项目合同》。
东莞控股是东莞市唯一国有控股上市公司,主营业务包括高速公路业务、城市轨道交通、融资租赁业务、商业保理业务以及新能源汽车服务业务。东莞市轨道一号线建设公司由东莞控股联合中国中铁、中铁南方、中铁二局等出资成立。
根据此前公开信息,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总长58.0公里,项目估算总投资329.39亿元,原定建设周期为2019年-2024年。不过,2022年初公布的《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显示,该线路建成时间已调整为2026年。
据当地媒体5月初报道,截至目前,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25座车站中,19座车站已封顶,24个区间中11个区间贯通。今年内,项目将实现全线区间全部贯通,累计完成66%的轨道铺设,22座车站装修进场。
解读:作为GDP万亿城市、全国14座特大城市之一,东莞地铁建设缓慢,是不争的事实。在地方问政平台上,时不时就有网友发出“灵魂拷问”:东莞地铁建设为何异常缓慢?
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最新数据,4月份,全国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92条,运营里程9652.6公里。其中东莞仅有一条运营线路,运营里程37.8公里,不仅远低于省内的“老对手”佛山,甚至不如绍兴、芜湖、洛阳等三四线城市。
东莞其实起步不晚,作为全国第三、广东第一个获得国家批准、自主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地级市,早在2010年,东莞就开始修建第一条地铁2号线,并于2016年5月正式开通运营,进入“地铁时代”。不过,7年时间过去,东莞没有新增一公里地铁,在全国仅排在第40位。
对此,去年2月,东莞市轨道交通局在回复网友时透露,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及都市圈建设等背景,东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条件发生重大变化,为此开展了建设规划调整;同时,国家进一步收紧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审批,对项目建设规模、财政承受能力、客流等提出更严格的审核要求,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项目的快速推进。
东莞近期地铁规划 图片来源:国家发改委网站
实际上,自2018年国家“52号文”发布以来,地铁建设审批门槛明显提高。尤其是近段时间,包括深圳、南京等城市在内,地铁规划“缩水”的城市越来越多。
东莞控股相关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,解除《PPP项目合同》的决定主要出于成本考虑。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城市规划调整、建设路线和规模发生变化,导致建设成本上涨;另一方面票价相对较低,也考虑到之后的运营成本,就票价、成本等问题此前也一直与政府协商,但没有达成共识,所以协商解除合同。
在这种背景下,尽管东莞控股明确回应,东莞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不会停工,但在外界看来,此次突发变故释放的信号依然令人寻味。地铁建设降速、缩水趋势下,东莞不是第一个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
投资约2亿地铁站为何成“孤岛”?
新华视点消息,近日,浙江省宁波市投资约2亿元建设的3号线一期高塘桥地铁站乘客寥寥,利用率不高成“孤岛”,引发社会关注。
图片来源:新华社
据《宁波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》预测,3号线一期工程2018年开通后,日均客流量为1.13万人次/公里,2021年为1.5万人次/公里。但事实上,目前日均客流量为6000人次/公里至7000人次/公里,仅为规划预测的一半左右。
调查中,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透露,因为高塘桥站建在基本农田里,周边规划的商住项目没建起来。连接周边小区的道路又涉及占用基本农田问题,迟迟动不了工,导致站点日均客流量偏少。
当地部分干部透露,先前的考虑是,想利用后续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窗口期,对永久基本农田布局进行适当调整,逐步推进站点周边道路及商品房的开发。但后续由于机构调整等原因,现有规划落地及配套设施建设情况难以推进。
对此,记者采访的一些规划专家和基层干部表示,高塘桥站的遭遇,折射了一些地方“先上车后补票”的发展心态,总觉得可以先把事情“张罗”起来,事后再利用国家政策调整的机会“补合规手续”。
专家表示,“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建设考虑,无论地方城市发展到了什么阶段,耕地保护这一‘红线’始终不能逾越。”
多地疾病预防控制局陆续挂牌
近期,天津、新疆、广西、河北等省份疾病预防控制局陆续挂牌成立。此前,2021年5月13日,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挂牌成立。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局,为副部级。
湖北启动沿江高铁合武段建设
长江云消息,5月23日,湖北省举行合肥到武汉高铁湖北段开工动员大会,拉开合武高铁建设序幕。合武高铁是沿江高铁重要组成部分,项目新建正线330.12km(湖北段163.28km),采用350km/h高速铁路标准,投资估算792.52亿元(湖北段399.96亿元),建设工期4.5年。建成后,合肥到武汉的理论行车时间将缩短至1个半小时以内。
上海发力元宇宙关键技术攻关
5月22日,上海市委副书记、市长龚正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,会议原则同意《上海元宇宙关键技术攻关三年专项行动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并指出,要发挥市场作用,把上海打造成为元宇宙关键技术的创新策源高地。要做好三方面工作,一是战略,把握创新规律,讲究策略方法,超前部署、科学布局、有序突破。二是应用场景,推动元宇宙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模式率先在文化旅游、全民健身、数字城市等领域落地,打造一批典型场景。三是监管,统筹发展与安全,坚持包容审慎,守牢安全底线。
贵州鼓励建设新型储能项目
5月23日,贵州省能源局就《贵州省新型储能项目管理暂行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其中提出,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原则上布局在区域负荷中心、新能源消纳受限、电网调节能力较弱等区域,电网调配没有需求的区域不宜布局。项目选址应有利于安全管理,便于调度运行,同一区域项目应相对集中布局,原则上单个项目不小于5万千瓦(10万千瓦时),鼓励向独立、共享方向发展。鼓励微电网、大数据中心、5G基站、充电设施、工业园区等建设新型储能项目,在落实建设、安全条件情况下拓展不同应用场景。
杭州将全面推进城市更新
杭州发布5月23日消息,日前发布的《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市更新的实施意见》提出,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,提升城市能级、优化城市布局、完善城市功能,杭州将全面推进城市更新。2023年,基本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更新工作体系,打造一批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城市更新试点项目。到2025年,形成一系列城市更新成果与实施模式,形成一批标志性城市更新示范项目。到2035年,围绕城市宜居、韧性、智慧目标,城市规划、建设、治理水平全面提升,形成城市全周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更新范例。
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
5月23日,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《数字中国发展报告(2022年)》显示,2022年,我国网民规模达10.67亿,互联网普及率达75.6%。数字经济规模达50.2万亿元,稳居世界第二。
截至2022年底,我国开通5G基站231.2万个,5G用户达5.61亿户,全球占比超60%。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18.45亿户,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“物超人”的国家。
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建设,2022年,我国数据产量达8.1ZB,同比增长22.7%,全球占比10.5%,位居世界第二。全国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枢纽发布数据资源1.5万类,累计支撑共享调用超过5000亿次。
此外,2022年,我国信息领域相关PCT国际专利申请近3.2万件,全球占比达37%,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33.5万件,同比增长17.5%。5G实现技术、产业、网络、应用领先,6G加快研发布局。在集成电路、人工智能、高性能计算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。2022年,我国市值排名前100的互联网企业总研发投入达3384亿元。
首次,中国排名第一
新华社消息,最新发布的自然指数数据显示,中国作者在2022年对高质量自然科学研究做出了最大贡献,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份额首次排名第一,超过美国。
自然指数由国际知名科技出版机构“施普林格-自然出版集团”下属机构编制并定期发布。它追踪发表在82本高质量期刊上的科研论文,根据有关机构、国家或地区所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比例等,反映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及合作情况。一篇完全由中国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将为中国带来1个“份额”。
自然指数分析的数据显示,从2022年1月到12月,中国作者的“贡献份额”为19373份,排名第一;美国为17610份。
自2014年首次引入自然指数以来,中国“份额”迅速增加,2021年成为物理科学和化学领域的领先国家。2023年1月至4月的最新数据显示,中国在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也首次超过了美国。目前,美国只在生命科学类别的“份额”排名第一。